武汉理工大学:在讲述青春故事中展现强国信念
本网讯(通讯员 杨昕睿)“青春献礼二十大,强国有我新征程!”近日,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校区立德楼卓越报告厅内,第四届大学生理论宣讲比赛现场气氛热烈。学生通过讲述自身青春故事,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表达深切理论认同,展现“强国有我”的决心,以有志、有才、有为的新时代青年风貌,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我们是理论的学习者,也是主讲人”
比赛现场,15组学生以青年视角,讲述身边鲜活的人与故事,为大家带来一堂鲜活的“思政课”,他们成为理论宣讲阐释的主讲人;而台下,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听得津津有味,为学生们精彩的讲解“点赞”。
少数民族学生迪丽菲热·吐尔洪从家乡的发展变化中,深刻认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理论真谛。她讲述着父辈奋斗与奉献的故事,更表达着自己要在社会实践服务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决心。“把自己对理论的理解,与身边的人和事连接起来,去观察与思考,再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我更加深刻理解了理论内涵,也加深了对理论的情感认同。”迪丽菲热·吐尔洪说。
宣讲主体的转变,意味着被动的理论学习转变为主动的理论宣贯。机电学院学生杨天曾从校园走进军营,退伍复学后,他给新生当起了军训“教官”,经常和学弟学妹们讲述军旅经历。在宣讲中,他围绕“强军有我”的主题,结合自身经历阐释对强军思想的理解,真实生动的故事打动了现场观众。“身边的同学来宣讲理论,语言和视角都特别契合我们,道理也更容易被我们接受,能引发我们的共鸣。”观看比赛的学生杨昕睿表示,“我也感到,通过深入观察社会发展变化,体会理论内涵,我们不仅能做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者,也可以做传播者,讲出我们对理论的理解认识。”
用青年的表达方式 让理论宣讲更有滋有味
“支教老师告诉我:山的那边有更广阔的天空,更多彩的世界。他鼓励我走出大山去上大学,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材料学院学生陆韦博杰来自贵州省三都县,他在宣讲中所提及的支教老师,是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在宣讲中,他和团队成员用表演、叙事、说理相结合的方式,再现当年支教老师上课的情景,讲述教育扶贫的切身感受,阐释对共同富裕的理解。理论不仅可以被“讲出来”,还可以被“演绎出来”,这是新时代学子的理论表达。
除了多样鲜活的表现形式,学生在表达上更突出平实的语言风格,更善于把理论内核嵌入身边人、身边事、身边变化来观察、认知、理解和阐释。交通物流学院学生东珍措是一名藏族女孩儿,她在宣讲中说:“我的爷爷告诉我,他从来没有想过读书的事情;我的爸爸告诉我,只有幸运的人才能去上学。感谢党的关怀,让我、让我们这一辈人都能上学读书,成为幸运的人。我一定会努力读书,未来以自己的力量回馈社会与祖国。”东珍措眼含泪花,她的语言简单平实,却深深打动了观众。法学社会学院学生赵琦琪表示:“当理论从书本上的文字变成身边人的故事,我觉得理论生动起来了。”
在宣讲比赛中,学生更多是通过“讲故事”来“讲理论”。他们讲述父辈奋斗的故事、一家三代理工人“传承”的故事、家乡脱贫攻坚的故事、去乡村小学支教的故事、西部大开发的故事、青年一代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绚丽之花的故事……把宣传阐释“中国梦”“强军梦”“脱贫致富”“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理论与自身的经历、思考、感悟紧密结合,以小切口表现大主题、用小故事诠释大道理,理论宣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强了。
用理论宣讲献礼二十大、展青年风貌
理论宣讲是学生表达强国有我信念的活动载体,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前夕,他们用青春故事表达对党的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中增长智慧、增强信心,坚定对党的全面领导的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理论宣讲比赛展现了理工学子良好的理论素养与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更表达了理工学子投身国家建设、社会建设的热忱。
理论宣讲比赛是学校大学生‘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更是学生迎接党的二十大的具体行动。武汉理工大学学工部副部长曲帅锋表示:“新时代的思想教育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引导、助力青年学子听党话、跟党走,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