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族大学:在红色遗址中探寻革命精神与时代担当
本网讯(通讯员 杨汝霞 田檬 王灿)2025年6月23日至30日,湖北民族大学重走红军路实践调研团队前往恩施市区、建始官店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实地考察革命旧址、研读历史文献、对话文物史料,梳理抗战时期恩施地区的红色脉络,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感悟革命精神的当代价值。
恩施烽火淬初心,热血长歌续薪火
在恩施抗战历史陈列馆,展柜里陈列着党组织发动群众的手写传单(复制件)、革命战士的手稿信件(复制件)以及群众报名参军的登记表与“支前标语”。
团队成员王思维望着复制的传单说:“以前总觉得‘全民抗战’是宏大叙事,现在看这些传单、信件,才明白每一份动员、每一次参军,都是普通人用最朴素的方式参与历史。” 恩施作为抗战大后方,不仅是物资枢纽,更是“人民战争”的精神高地。
在叶挺将军纪念馆内,团队成员感悟到了其“铁军精神”的内核。将军本人的摄影作品集不仅让成员感受到革命者于硝烟中坚守的精神风骨,更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视觉媒介。团队成员在调研这些照片时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革命力量。
在恩施烈士陵园,新落成的英名墙上镌刻着271位烈士的姓名。“何功伟烈士就长眠在此。”队员望向青石墓碑,“他牺牲前写下‘我以我血荐轩辕’,今天读来依然滚烫。”团队成员通过碑文追溯先烈们的奋斗历程,也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完成了与革命精神的深度对话,真切体会到当下和平生活与先烈牺牲奉献的因果联系,让“传承红色基因”的信念在实景教育中愈发坚定。
建始青山映赤帜,青山作卷书初心
官店镇照京坪村的万人大会遗址上,团队以新闻专业视角思索革命时期的信息传播实践。万人会议旧址墙体“工农红军是穷人的队伍”等标语,与红军口头宣讲、标语传播等动员方式,被视为现代“议程设置”理论的早期实践。
而官店革命历史陈列馆内的战地快报手稿,展现了新闻凝聚士气的功能;手绘军事地图上的箭头与标注,更体现了信息可视化在革命年代的应用智慧。这些发现让成员们认识到,红色新闻从诞生之初就兼具“信息传递”与“精神引领”双重属性,为当代新闻工作提供了历史参照。
转至红沙溪村,八烈士广场通过镌刻的牺牲事迹与烈士雕像,将“英勇不屈”的精神具象化为可触摸的纪念空间。在三颗百年松树的荫蔽下,团队青年接受红色革命文化的熏陶,与烈士的光荣事迹共鸣,在红色五角星光芒的引领下传承“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牺牲奉献精神。
荆楚红脉永赓续,青春接力再启程
此次活动是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新闻传播系打造的实践育人品牌活动——“行走中的思政课”,自2021 年启动至今,重走红军路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队五年间走过了恩施、利川、鹤峰、建始、咸丰、巴东等地的红色革命旧址,累计里程2200公里。
本次实践,团队将新闻专业视角与红色历史考察结合,“以专业切入历史,以历史观照现实”的实践模式,不仅让红色基因在青年学子心中生根,更探索出红色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正如成员们在实践日志中所写:“当我们用镜头记录老照片,用文字解读旧文献时,新闻学子的使命就是让历史说话,让精神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