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工程学院:探恩施文化圣地,传非遗魅力文化
发布日期:2024-07-11
来源:湖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
浏览量:189

本网讯(通讯员 张协 陈红烨 董黄河 熊韵)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非遗文化,2024年7月4日,湖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成立了“中华文化传承”小队暑期实践考察团,前往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的魅力之城——恩施,开启一场探索非遗文化之旅。

岁月留痕,非遗见证

实践考察团首先前往参观恩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演中心,在甘武副主任(恩施市非遗保护传承展演中心副主任)的带领介绍下,成员们能感受到从古代文明的璀璨成就到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发展,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其中的玉露茶、西兰卡普、傩面具文化更是恩施最具代表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IMG_20240705_090049_proc.jpg

微信图片_20240802105339.jpg

茶香千年,非遗凝香

一走进博物馆,成员们就被其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所吸引,整个博物馆的布局十分巧妙,每一个展厅都自成篇章,各有特色,为他们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实践考察团了解到恩施玉露是我国的传统绿茶之一,为成就一碗名茶,从采茶、蒸菁、烘叶等每一道工序都凝聚了制茶师傅的心血和智慧,凭借这些独特的技艺,玉露茶以其“色绿、形美、香郁、味醇”四绝著称于世。除了了解了玉露茶的历史渊源和制作过程,成员们还对恩施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进行了分析,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茶文化有了更加深入地理解,恩施玉露,不仅仅是一种茶,还是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瑰宝,是自然与人文共生的结晶。

与此同时,成员们在恩施玉露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体验了宋代点茶工艺。宋代点茶作为宋代茶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更对当代的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1.jpg

通过了解茶文化,体验传统技艺,实践考察团成员深刻地感悟到:“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人心难免浮躁,但在茶文化中,我们依旧可以静下心来,通过学习和体验传统技艺来感受那份从古传承至今超脱且淡然的生活态度,品味那份流传千年的风雅气韵,传承和发扬我们宁静而雅致的茶文化。”

绣梦成真,非遗绽放

“西兰卡普”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着诗意与故事,但仅仅从名字上看,并不能够了解到其中的含义。于是实践考察团也是怀揣着这份好奇,在西兰卡普文创产品展示点,通过对非遗传承人梁春兰女士的采访,解开了这一谜题。

经她介绍,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在土家语中,“西兰”意为“铺盖”,“卡普”意为“花”,因此,西兰卡普也被称为土家人的“花铺盖”,其中横着的丝线代表经线,竖着的代表纬线,不同的图案代表不同的含义,但都寓意着土家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非遗传承人梁春兰织西兰卡普(熊韵供图).jpg

根据梁女士的回忆,她说她自己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妈妈和外婆学习织西兰卡普,在一盏盏油灯下,一个个勤劳的土家女子便通过织锦机,开始了她们与西兰卡普的浪漫对话。西兰卡普见证着无数代土家女子的辛勤与智慧,她们用丝线在经纬之间穿梭往来,编制出一幅幅色彩斑斓、图案生动的西兰卡普,在她们的眼中,每一个图案都蕴含着一个故事,每一种色彩都寄托着一种情感。当成员们采访问到梁女士是什么让她痴迷于编织西兰卡普时,梁女士表示: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像西兰卡普这种土家织锦,因为其工艺独特,造型美观,内容丰富,专家称它是足可与湘绣齐名的母亲艺术。土家山寨更是把能否挑花绣朵作为衡量一个土家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但是它的传承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许多传统手工艺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幸运的是有像梁女士这样一批热爱并且致力于西兰卡普传承的匠人,坚守着这份古老的技艺,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续写着西兰卡普的绚烂篇章。实践团成员也表示,要尽我们所能,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技艺,让这朵“土家之花”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傩韵悠长,非遗守护

在传统的华夏文明中,“傩”是历史久远并具有强烈宗教和艺术色彩的社会文化现象。恩施在历史上是傩文化十分盛行的地区,与之相伴的傩面具制作工艺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保存至今的恩施傩面具制作工艺就是它的活化石。为揭开傩文化的神秘面纱,实践考察团前往了汪儒斌先生的傩面具制作工作室,了解并体验傩面具的制作过程。

微信图片_20240802112330.jpg

汪儒斌先生介绍说,傩面具的制作过程较为繁琐,且选用的木材较为难得,所以制作时需要格外小心。于是在汪先生的指导下,实践考察团成员体验了凿胚、打磨、彩绘等过程。从最初的草图到最终的成品,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挑战和创意,每一个面具都需要经过精心设计和反复修改才能完成。

非遗传承人汪儒斌带领成员体验凿胚(张协供图).jpg

在这场体验中,团队成员们感受到通过手中的刻刀与画笔,蕴含着千年的智慧与神秘的傩文化便被绘于傩面具之上,在傩舞的每一个舞步中展现,每一个面具都是信仰传承的故事,每一段舞蹈都是一次人与神的对话。

这次暑假的社会实践经历让考察团成员们对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让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了更强烈的责任感,大家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为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成员们也号召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支持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共同守护我们的文化瑰宝,传承魅力非遗文化。

责任编辑:刘广胜,曹琳,湖北高校思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