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走进“千年瓷都”,让非遗在保护传承中绽放光彩
本网讯(通讯员 王可盈 肖杨)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探忆·拾遗”社会实践队于2024年7月10日至15日赴景德镇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深入了解手工制瓷技艺以及非遗传承发展现状,探寻非遗传承之道,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瑰宝——陶瓷近距离接触。
实践队首站莅临陶溪川文创街区,此地仿若一座艺术的幻城。往昔的旧瓷厂已脱胎换骨,古老的烟囱与现代的建筑架构相互辉映,宛如时光与创新的和鸣。街道两侧,创意店铺星罗棋布,各类新颖独特的陶瓷作品琳琅满目。队员们徜徉其间,深深品鉴着那富有个性的设计,与年轻的艺术家们倾心交流,体悟着他们对陶瓷艺术的炽热情怀与锐意创新。于此,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碰撞,令队员们深切领略到陶瓷文化的博大多元与包容并蓄。队员们漫步于街区,被一家名为“青湖”的美术馆藏匿在文创街区。馆内清幽雅静,庄重肃穆,一幅幅精妙绝伦的陶瓷画作与一件件巧夺天工的陶瓷艺术品陈设于斯。队员们轻缓移步,屏息凝神地欣赏着每一幅作品的细腻笔触与独特神韵。有队员在一幅展现景德镇传统制瓷场景的巨作前久久伫立,仿若穿越悠悠岁月,亲睹古代工匠们的勤勉身影。此间,队员们不单领略到陶瓷艺术的高雅之美,更体悟到其深厚沉郁的文化底蕴。
实践队队员们在与青湖美术馆工作人员的交谈中获悉,创办人耗费三月时光,于景德镇陶溪川构筑起这座美术馆,意在借传统古典器物之陈列,一展中华文化的迷人魅力。其成功彰显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及传承的愿景。经工作人员引荐,实践队与馆长得以交流。馆长坦言,投身非遗、传统手工艺的传播与销售已逾十载,于自家美术馆办展尚属首次。虽不精于此道,却不得不为。只因存有诸多误解,诸如非遗手工艺陈腐落伍、不合当下时宜,年轻人不喜,作品价格高昂等。实则,非遗手工艺精美绝伦,应予以展示,让众人亲身感受,而手艺人所求不过安稳度日,将手艺传承下去。杨馆长言:“既然自诩热爱此业,就不应叶公好龙,而应扎实为之。虽期望盈利,也尽力筹谋,但世事岂会尽善尽美。因真诚热爱,方有勇气和持续前行的动力。”与馆长的深入交流令实践队深受启迪。所幸中国文化复兴之势蓬勃,众多人对中式生活美学的基因认同感渐醒,国家亦大力助推传统文化复兴。千年瓷都今时重焕生机,成为“网红”之城,成为展示文化自信与分享生活美学的窗口,此乃所谓“是时候”的缘由。
而后,实践队踏入御窑博物馆。此馆建筑风格独树一帜,恰似一件恢宏的陶瓷巨制,以其别具一格的造型和雄浑的气势震撼着每一位到访者。队员们闲庭信步于馆内,脚下的每一步仿佛都与历史的脉搏相呼应。他们凝眸观赏着那些自历史深处款款走来的珍贵陶瓷文物,目光中满是惊叹与敬仰。透过展柜上那明净如水的玻璃,仿佛得见古代皇家对陶瓷品质的极致追崇。一只青花瓷瓶,瓶身绘着栩栩如生的龙凤图案,那线条流畅而优美,仿佛下一秒龙凤就要腾空而起;釉色纯净而典雅,宛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湖面上。一只粉彩瓷碗,碗壁上的花卉图案色彩艳丽且层次分明,花瓣的细腻纹理清晰可见,仿佛还带着清晨的露珠,散发出迷人的芬芳。亦能洞见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精湛绝伦与超凡卓越,从巧夺天工的造型到精妙入微的装饰,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匠人们的智慧与心血。直面这些承载着岁月记忆的文物,队员们仿佛能听到它们在轻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心底涌起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意。那敬畏,如同一股清泉,在心中流淌,让他们更加珍视这千年传承的文化瑰宝。
接着,实践队成员们走到三宝村。此处青山绿水相依相拥,恰似世外桃源。连绵的山峦郁郁苍苍,宛如翠绿的屏障环绕四周;清澈的溪流潺潺流淌,水波荡漾着金色的阳光,仿佛一条灵动的绸带蜿蜒于村间。村庄中,传统的陶瓷作坊与古朴的民居错落有致,相得益彰。那作坊的木门带着岁月的痕迹,仿佛诉说着过往的故事;民居的屋檐下挂着红彤彤的灯笼,增添了几分喜庆与温馨。队员们信步走进一家家作坊,与工匠们亲切攀谈,洞悉他们的生活情状与创作心路。在一方清幽小院,一位资深老师傅正全神贯注地绘制着一个瓷瓶。老师傅目光专注,手中的画笔犹如灵动的精灵,蘸着五彩的颜料在瓷瓶上翩翩起舞。队员们环聚一旁,静默观瞧那细腻的线条在老师傅的笔下渐次绽放出曼妙的图案。先是一朵娇艳的牡丹悄然绽放,花瓣层层叠叠,娇艳欲滴;接着一只灵动的小鸟跃然瓶上,羽翼丰满,栩栩如生。此间的宁谧质朴,让队员们深切感受到陶瓷文化与生活的水乳交融,仿佛时间都在这一刻静止,只留下这美好的瞬间。
最终,实践队抵达了古窑民俗博览区。甫一踏入,那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与清幽宜人的环境便如磁石般将队员们深深吸引。绿树成荫的小径旁,一座座传统的柴窑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往昔岁月中的窑火传奇。队员们沿着青石铺就的小道徐徐前行,目光所及皆是青花瓷:地上地下、河里渠里,瓷灯、瓷柱、瓷画、瓷字、瓷指示牌、瓷垃圾桶,星罗棋布,无处不在。徜徉于古窑民俗博览区,就仿若置身于一个如梦似幻的瓷之世界。走进手工制瓷作坊,实践队成员得以近距离目睹传统手艺制瓷的全过程。“拉坯”“印坯”“施釉”等工序逐一精彩地呈现眼前,队员们一边专注观瞧,一边与正在辛勤劳作的工匠师傅们亲切交流。师傅们热忱地为队员们阐释制作的精妙之处,令队员们不禁慨叹于泥土竟能如此神奇地“化茧成蝶”。
在此行中,实践队有幸采访到叶冬喜师傅和袁宁霞老师这两位非遗传承人。叶冬喜师傅讲述着自己从十二三岁起便从父学艺,至今已五十余载的陶瓷生涯。谈到手工制瓷传承的现状,叶师傅忧心忡忡地表示:“当下的年轻人大多不愿投身于这看似枯燥的事业,难以坚守初心,致使传承面临‘断代’的危机。迫切期待有关部门予以重视,推行良策,激励年轻人积极投身其中,将手工圆器制瓷发扬光大,吸引更多人关注并传承。”
通过这次研学,队员们从制瓷非遗中看到了技师们对制瓷工艺完美极致的追求,对平凡工作执着的信念。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实践活动让他们可以沉下心来慢走、细看、真学、深悟,收获颇深。随着时代发展,传承陶瓷文化需要新时代新青年走在前、勇担当,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传承创新中华文化,向世界讲好陶瓷故事,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