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学仪器产品质量的方法与途径

——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检测中心主任  党建伟

谈一点个人观点,与大家共同探讨。

教学仪器设备是重要的办学条件,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手段。教学仪器设备的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及师生员工的健康与安全。除此之外,教学仪器由于以下因素决定了教学仪器的特殊性:

1.用于教学,有问题耽误上课,影响正常教学进度。教学不同于其它事情,具有非常强的时间性,课时安排非常紧,一节课接着一节课,每节课有每节课的课时安排;如果出现错误,误人子弟,如人体模型,展示人体各部器官与位置,如果哪出现错误,将误导学生。

2.使用环境是学校,人员密度大,使用频率高,出事就是大事;如存在不安全隐患,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

3.使用对象特殊。从小学到高中,使用对象大多数是未成年人,对未成年人使用的产品在安全卫生方面国家都有更严格的要求,尤其儿童阶段,不仅材质要安全环保,设计上还要考虑心理、生理的接受能力。

4.关注率高。现在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每个孩子有6个成年人在关注,出现问题牵涉面广,影响大。

5.供求市场不是真正意义的市场经济,有一些产品不符合标准的要求,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低价中标,以次充好,用者不买,买者不用,教师没有话语权,即使有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发现问题,很难更改与补救。

由于教学仪器的特殊性,教学仪器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以前教学仪器的质量还多数反映在仪器外观上,傻大黑粗,不精致,不美观,但却还比较实用;现在是小巧精致,外观有了很大改善,但好看不好用,偷工减料,该粗的不粗,该厚的不厚,该大的不大,该金属的材料改为塑料的,仪器用不了几次就坏了,而且仪器越做越小,演示仪器与原来的实验仪器相当,实验仪器相当于儿童玩具。

教学仪器设备产品的质量一直是困扰学校实验教学的问题之一。只是目前的考试还多数采取笔试,动手与实验能力的差异还未凸现出来,这个问题还未尖锐化。仪器不好用,可以不用,纸上谈兵,黑板上讲实验,也可以将相关实验结论、现象等知识填鸭式的灌输给学生。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教学目的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与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相结合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九年义务教育及高中阶段教育遇到的问题不仅有评价与考核、更有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的如何配套,质量如何保障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近些年国家每年用于教学仪器的投入已经不是一个小数目,如北京的朝阳区、吉林省、湖南省,每年有四五个亿的采购金额,与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比,我们的教学仪器配的种类是最多的,投入也大,但其结果不尽如人意,配到学校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有多少,不能用的有多少,用几次就坏掉的又有多少,我想在座的应该比我更清楚,进到学校的教学仪器出现质量问题,这个责任谁来负,板子究竟应该打到哪,症结在哪?可能自上而下都有责任。

教学仪器存在质量问题由来已久,而且根深蒂固。教学仪器企业的前身多半是校办厂,技术力量薄弱,管理不规范,生长环境存在自身的问题,不是真正意义的市场经济等等。

而现阶段教学仪器产品质量下滑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缺乏政府引导。市场竞争应该是产品质量的竞争,产品质量的提高应该靠市场竞争解决,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淘汰假冒劣质产品。但是,现阶段我国的教学仪器市场还处在一个发展的初期,不是真正意义的市场经济。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的行政介入是非常必要的,应通过各种合法有效的形式,逐步完善市场竞争的规则,加强对违规企业的处罚,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假冒伪劣产品的存在不仅仅是生产一些伪劣产品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是政府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提高产品质量,减少产品安全隐患,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有效手段之一。政府取消监督检测,这也意味着放开了对教学仪器的监督管理,2002年是教育部发文进行的最后一次监督检测,尽管教育部进行的不是真正意义的监督检验,但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1985年至2001年,经过多年的监督管理,教学仪器的产品质量有了非常大的改观,从最初的监督检测合格率85年的61%到后来平均可达80%多。包括当时的国家教委定点生产厂,许可证制度,是教学仪器管理的重要环节,对教学仪器产品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而也规范造就了一批较优良的教学仪器生产企业,尽管这些做法,还带有一些计划经济的影子。但使教学仪器真正进入市场经济,需完善相应的法规和管理制度,没有完善的制度进行管理和约束,市场经济不会朝着预期目标发展。

其次,行业和企业缺乏自律,自从行业协会与教育部脱钩后,行业的自律管理逐渐淡化,参展产品不再有任何要求,上级没有政策,省一级的管理也就没有了章法,教学仪器企业的自律能力本身就比较弱,失去各级部门管理的企业如同没有爹娘的孩子,放任自流,一盘散沙,企业自主知识产权难以保护,抄袭现象极为普遍,一些企业不是研究教育教学的需求,而是将功夫花在研究别人的产品上,招标采购本身的存在的问题又给了这些企业生存的机会。新一届行业协会,正在加大质量管理的力度,也有一些新的想法和举措。

第三,采购方式的变化也是教学仪器质量下滑的导火索,任何政策的出台,其初衷都很好,但往往执行中由于有些环节考虑的不具体、不全面,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制约其正常发展。我们国家的政策都不错,但就是一刀切,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概2002年以后(各省略有不同),国家对财政资金的采购统一纳入了政府采购,由此教学仪器的采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最初的招标采购都是以财政部门为主,低价中标的结果对教学仪器的产品质量下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企业要生存,要迎合采购的规则,必然要降低成本,以次充好。同质量的产品低价中标可以为国家节省开销,不同质量的低价中标带来的却是更大的浪费。

第四,对学校的监管形式大于内容,走过场,实验教学的重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动手能力的培养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一些地方采购的仪器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已。

第五,生产企业问题

1.质量意识淡薄。“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句话对很多教学仪器企业似乎意义不大,质量如何与销售业绩没有太大关系,有些过来检测的企业,仅仅急于拿报告,并不关心产品的真正质量如何。提高质量意识是提高整体教学仪器质量的首要问题。

2.企业质量基础工作薄弱。质量工作基础薄弱,计量检测手段落后,有的甚至没有,质检人员水平普遍不高。尽管一些企业已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但保证能力不强,缺乏有效地运行监督机制。部分企业不重视质量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设备陈旧、落后。由于生产和销售能力的限制,企业设备长期得不到及时的更新,致使工艺落后,生产水平停滞不前,直接阻碍产品质量的提高。

4.中小企业的研发能力不足,抄袭现象极为严重,照猫画虎,看似相同的产品,质量有大的差异。本来普教的产品技术含量低,尽管研发者费尽心思,研制出很有创意的产品,但很快就铺天盖地,知识产权受到侵害,研发积极性受到极大挫伤,有些企业都不敢在展销会上展示新产品,科技创新步伐较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仪器的推陈出新与技术创新。

5.企业的品牌意识不强。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品牌意识不强,缺乏过硬品牌和拳头产品,不利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6.采标工作欠缺。产品采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相对不多,即使企业自己的企业标准,过来检测也是漏洞百出,好像产品与标准不相干,这个标准不是这个产品的标准。如何帮助企业加强对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理解与执行,是各级政府和质量工作部门必须积极面对的问题。宣贯也是一个无奈。探索合适的方式。

为了采购到合格的教学仪器产品,各地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想尽了办法与措施,从采购方式,到采购细节,从标书的起草(既采购仪器的要求上),如何分包、如何评分,到留样、封样,样品检测,到货验收等等,教育部有关领导也大会、小会的一再强调,进到学校的教学仪器应是检测合格的,具有检测报告,都在想方设法的使采购来的教学仪器是合格的,至少是能使的。这些方式、方法都是在特殊时期采取的应对措施,是逐渐摸索出来的,但却是权宜之计,非长远之策,难免挂一漏万。企业在投标中不断练就各种本领,你出什么招式,我有什么样的对策,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企业功夫不是下在产品质量上,而是下在打通各种关系及如何降低成本上,表面上是所有程序都是公开、公正、公平,实际上是暗流涌动,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但各省的办法都不失为现阶段的有效的措施,没有相关政策出台的前提下,已经为保证进入学校的仪器设备产品质量起到了关键性把关的作用。温家宝总理在07年召开的全国质量工作会议上指出:产品质量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国家形象。

教学仪器虽不是关系国计民生,但却关乎子孙后代,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往小了说一是有限的教育经费没有发挥真正作用,二是造成物质的巨大浪费,往大了说,耽误了下一代,严重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劣质产品到了学校,不能用,等更换后也许一学期过去了,学生这部分实验就漏掉了。

教学仪器到了该治理的时候。由于涉及方方面面,提高教学仪器的产品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相应的体制和有效的运行机制,需要大家齐抓共管。

一、从源头抓起

生产企业是质量的源头,劣质产品的生产者是企业,所有产生质量问题的除企业之外的因素都是外因,企业本身是内因,内因是主要的。如何通过外因使内因发生变化,这是主要的。

首先从管理层面:建立教学仪器生产企业的准入制度;不限制,但要经过生产能力的现场考评,有生产能力,且产品质量经有资质的教学仪器检测机构检测合格,经有关部门认定后,公告入围企业名单及该企业有自主生产能力的产品名单,除此名单外的产品不允许进入学校。同时各地及时跟踪企业产品的可靠性与售后服务情况,设立黑名单,全国联网。
如果企业无法管控,可以从产品入手,建立教学仪器产品入围制度,教育装备采购教学仪器是代表学校的政府集中采购,可以货比三家,可以“挑三拣四,”先让企业自己报名(附带条件,如具备相应资质与条件),然后进行初评,包括检测报告评审、各地招标采购积累的企业数据,先初筛掉一批,然后对初评合格的企业进行复评,抽样检测,最后形成入围的产品生产企业名单。按类别抓产品,再找出生产者。

不能全靠市场经济调节,有些是根本无法调过来的,如同金融危机,各国都在呼吁要加强金融监管,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企业层面:

1.建立健全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的整体质量意识和质量素质,通过ISO9000认证,从原材料、各道工序到成品,全面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提高产品。

2.教学仪器企业依赖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企业要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目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其需求并要做到超越教育教学的期望,要体现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要有利于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和实践性学习。

3.完善企业标准化工作。标准化是质量的基础,应从全局利益出发,以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目标,有组织地制定、修订和贯彻各种标准,企业要制定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作为内部控制执行,更好地开展和完善企业标准化工作,全员参与,落实到各个岗位。

二、加快、加强教学仪器标准化建设

判断产品质量合格与否,标准是依据之一,尽快出台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但由于教学仪器的种类繁多,发展迅速,标准化跟不上教学仪器的发展,还需各方支持与通力合作,现在标准化面临很多问题,首先标准没人写,承担了标准迟迟拿不出来,采取措施,尽快出台分门别类的通用及基础标准。

三、建立健全教学仪器的管理制度

首先,加强政府宏观监管,政府应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从生产源头的准入制度,采购的范围圈定制度到学校装备验收制度,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化、制度化,责权利明确。切实加强教学仪器研发、生产、流通、使用等重要环节的管理。

验收、检测部门及时准确反映质量状况,为政府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制定质量政策提供客观、详实的依据。

其次,行业自律监管,经常性地开展监督检测,并且制度化,每年拿出一定的经费用于监督检测。联合省装备中心中有教学仪器检测资质的质检部门,一起完成监督检测任务。现在的检测都是企业行为的委托检测,与监督检测有着本质的区别,比如,企业可以选择检测依据与项目,比如有些产品,如电子产品,许多标准中要求进行环境试验,对于一个产品很难对其单独检测,费用高等,行之有效的还是监督检测,检测后将不合格的产品从企业生产能力的名单中删除,直至检测合格.

第三、省、市以及地县的验收管理,验收工作是教学仪器采购的重要环节,无论什么形式的采购,验收都必须认认真真的完成,不能走过场,即使建立了准入制度,企业入围名单等,验收也不能少。技术含量不高的,用于演示或功能性实验的产品完全可以由有经验的教师来完成,需要参数测量才能判断好坏的,只能由专业部门完成。

四、加强宣传,提高质量意识与法律意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明确规定: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工业产品,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未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要求赔偿。

积极营造全行业重视质量的良好氛围,努力形成政府引导、行业与企业自律,全社会监督的新型监管机制,促进我国教学仪器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有所提高,为我国教育装备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来源: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检测中心主任 党建伟